在桥梁弯曲、飞机机翼形变甚至医疗机器人触觉感知中,如何精准捕捉物体的三维形状变化?光纤布拉格光栅(FBG)传感器凭借其独特的“感知力”,正在重塑形状传感技术的未来。
一、从应变到形状:FBG的“透视眼”
FBG传感器的核心原理是通过监测光纤光栅反射波长的微小偏移,推算应变和温度变化。当多个FBG以特定阵列嵌入被测物体(如飞机蒙皮或桥梁结构)时,它们如同密集的“神经末梢”,实时捕捉局部形变数据。结合曲率计算和空间重构算法,这些离散的应变数据可还原出完整的三维形状。例如在大型斜拉桥部署数百个FBG节点,可实现毫米级形变监测,提升预警效率。
图1. 待测结构形变示意图
图片来源:《基于FBG的形状传感技术研究进展 》
二、技术攻坚:突破三大瓶颈
尽管FBG传感器具有高精度、抗干扰、光纤直径小等优势,但FBG形状传感仍需攻克关键挑战:
1、温度“干扰劫”:温度与应变的交叉敏感会导致数据漂移。目前采用“参考光栅+AI补偿”组合拳,例如某风电叶片监测项目,通过LSTM神经网络预测温度影响,将误报率降低65%。
2、解调“速度战”:传统光谱仪解调速度慢,难以满足动态监测需求。新兴的MEMS可调滤波器可将解调频率提升至10kHz,已应用于高铁轨道实时形变监测。
3、重构“精度关”:复杂曲线重构易受算法限制。改进型弗雷纳标架法引入粒子群优化,在油气管道弯折检测中将重构误差从5%压缩至0.8%。
图2. 利用弗雷纳标架重构曲线的原理示意图
图片来源:《基于FBG的形状传感技术研究进展 》
三、未来:从工业到生命体的全域感知
FBG形状传感正走向多技术融合:
1、数字孪生+FBG:某智慧城市项目将FBG数据与BIM模型动态映射,实现地下管廊“形变-预警-维护”闭环管理。
2、医疗微型化:直径0.2mm的FBG阵列导管已进入临床试验,可实时绘制心血管内部3D形态,助力精准介入治疗。
从钢铁巨构到人体血管,FBG形状传感让不可见的力学变化“纤毫毕现”。随着材料、算法和硬件的协同突破,这项技术正在打开感知万物形态的新维度。